回乡(18)
2023-09-27 11:17:0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坐标:合肥市瑶海区,时间:20天前的早上6:10分,

事由:买早餐。

我曾经无数次的说过,活着不是目的,幸福地活着才是。

在一座高架桥匝道边的一块空地上,有一对相互搀扶的老夫妻在锻炼。他俩都拄着拐杖,一开始我以为俩个人腿脚都有问题,心里滴咕,腿脚已经不好了,怎么这么早还出来活动?等我买好早餐回头的时候,看到老太婆坐在轮椅上,老头子站在一边,老太婆正在帮老头子擦后背上的汗。

通过交谈得知,老太婆由于中风,腿脚不方便,老头子为了帮助她康复锻炼,每天都起的很早,搀扶着老太婆一步一步挪动,时间长了瘦弱的老头子也累的够呛。每次搀扶老太婆时怕自己摔倒,老头子也拄了根拐杖以便支撑。

老夫妻俩有一个女儿,大学毕业后嫁在芜湖,工作也比较忙,有空的话急急忙忙赶回来,帮助老俩口收拾收拾房间搞搞卫生。原来老太婆身体好的时候,烧烧煮煮洗洗浆浆,夫妻俩还能互相照应,日子勉勉强强过得去。现在老太婆中风了,老头子一个人前前后后服侍,身体已经吃不消了。家里家外和老太婆的生活起居只能靠老头子一个人,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家来说,无论是体力抑或是精神上,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考验。

这里引申出第一个问题,我们如何有尊严的颐养天年?

前几天在村子聊天的时候才知道,60周岁以上的村民,每个月有285块钱的所谓养老金。在物价飞涨的今天,不要说一般的老人都有基础性慢性病要吃药,即使身体健康,这点钱仅仅够一个月的米钱和水电气等必要的开销,而老人和婴幼儿一样,是最需要加强营养的年龄段,可很多老年人还是省吃俭用,在牙齿头上刮一点,省一点是一点。如果夫妻俩有一个有病需要照料,再加上服药的支出,日子就会过的捉襟见肘。

很多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不是没有儿女,而是儿女也穷,小家庭过的水深火热鸡零狗碎。房贷、子女读书,已经让小夫妻精疲力尽,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经济方面,都无法给予父母足够的照料。

我们村庄总人口接近600人,绝大多数人都在县城、省城或外地谋生,常年在村子里生活的大概只有50多人,大部分年龄在65岁以上,最高龄已经90多岁。他们一部分人是不愿离开故土离开熟悉的环境;另外一部分人是不愿和子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。

这里引申出第二个问题,免费医疗刻不容缓。

在聊天中感受最深的是,这些老人不怕苦也不怕孤独,最害怕的是医疗,一旦得了重病,多数家庭陷入砸锅卖铁的境地。平常有点小毛小病自己扛,实在受不了,去镇上医院看看,或者是去药店买点药,马马虎虎对付过去。可一旦病重,在县里或省城的医院治疗,一是子女要轮流陪护,影响他们的工作,二是报销比例不尽人意,自己还要拿出相当一部分。所以一个家庭幸福的最基本标准是,牢里没有亲人,医院没有病人,身边没有小人。

村庄里有几个家庭,因为一人重病,家庭生活和工作陷入混乱,辛辛苦苦攒下的一点存款,在最后二个月中花个尽光,甚至是人财两空。

全世界197个国家,免费医疗的大约190个——194个,这是一种趋势,让每一个老人能够颐养天年,有尊严的活着是必须要做的事。

再聊回到每个月285块的养老金问题,这里引申出第三个话题,公平养老。

有人每月养老金8千甚至过万,医疗基本上免费。这与每月285块钱相比较,差距不是一点点,而是巨大,那么能不能公平养老?最起码应该把每月285块钱,提高到每月885甚至1285块钱。是的,工作不分贵贱,可它背后的福利分三六九等。劳动者最光荣,可真正的一线劳动者,特别是体力劳动者,他们的光荣在哪里?自然无数次的表明要共同致富,那从养老金开始共同能不能做到?

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,子女养老只能作为补充,特别是独生子女潮的不期而至。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家庭有一个孝顺而富裕的儿女,假如儿女不孝?老人如何颐养天年?假如儿女也贫穷,又如何撑起赡养老人的一片天?

乡村里绝大多数老人,一生辛辛苦苦,俭省节约攒点钱,都给了子女读书或是在城里买房。他们好像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,年复一年赚取微薄的收入,直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,都没有认真的享过一天的福。

这里引申出本文的焦点,我们的一生为谁而活?

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对老夫妻,看到他俩的窘境,我一直在思考,为什么大半辈子的辛劳,到了晚年却无法安享?

社会生活中的我们,都在拼尽全力想获得阶层的跃升,因为脱离了原有的阶层,你才能够看到更美的风景,享受到更好的生活。上一代的拼命,不过是让下一代活得更有尊严,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。可为什么一代一代吃苦,一代一代的辛辛苦苦,却始终没有享受过生活,难道贫穷会遗传?

您能不能告诉我,绝大多数人在吃苦,谁在享福?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